文献来源:人民日报海外版 日期:2020年5月11日
2020年5月8日,中国新一代载人飞船试验船返回舱成功着陆。引人注目的是,舱内搭载的一台“太空3D打印机”成功带回了两个样件:一个是连续纤维增强复合材料样件,一个是蜂窝结构样件。
这是中国首次在太空完成这种高强度材料的在轨制造。航天五院529厂的专家指出,这验证了微重力环境下材料成型的可行性。彼时,这只是一个手掌大小的黑色蜂窝块,但它却悄然埋下了未来“太空土木工程”的种子——它是人类在异星“就地取材”、制造大型承重结构的基因原点。
月壤之上
时间:2050年
地点:月球,风暴洋,“广寒”二期熔岩管城市施工现场
“注意!3号打印机喷头温度偏高,玄武岩纤维拉丝速率下调5%。”
林拓的声音在通讯频道里显得沉稳而专业。他摘下布满月尘的护目镜,透过厚重的观察窗,审视着眼前这台巨大的六足建造机器人。
林拓是“地外土木工程系”的第一批毕业生。在地球上,他的同学们还在为老旧城区的改造方案争论不休,而他,正在月球地下几十米的巨大熔岩管内,指挥着一场人类建筑史上的革命。
在他面前,一座高达30米的居住区穹顶正在缓慢成型。
它不是由地球运来的钢筋水泥浇筑的,而是“长”出来的。
这一技术正是源于30年前那次试验船带回的蜂窝样品。如今,技术已经成熟:基地旁的熔炼塔将月球随处可见的岩石高温熔化,拉制出强度极高的连续玄武岩纤维;打印机则将这些纤维像肌肉束一样,精密地编织进月壤聚合物基质中。
“林工,这批构件的抗拉强度测试出来了,比地球上的特种钢混结构还高20%。”助手兴奋地汇报道。
林拓抚摸着刚固化的黑色墙体,触感粗糙却坚硬如铁。
“以前在学校,老教授总说土木工程是‘夕阳产业’。”林拓笑着摇了摇头,“那是他们没看到这里。在月球,每一寸尘埃都是我们的建材,每一个陨石坑都是我们的地基。我们不是在造房子,我们是在给人类文明造‘外骨骼’。”
在这里,土木学子找到了久违的尊严与激情。月球,已经是他们触手可及的春天。
眺望红色
工程间隙,林拓驾驶着月球漫游车来到了地面。
月球的夜空深邃得令人敬畏。他把车停在一处高地上,调整天线,接收来自地球母校的远程连线。屏幕那头,是几百名即将毕业、对未来感到迷茫的土木系学弟学妹。
“学长,月球基地已经快建完了,我们再去还有机会吗?”一个学生怯生生地问。
林拓没有直接回答。他调整了漫游车外部摄像头的角度,避开了繁忙的月球工地,指向了深空中那颗肉眼可见的、泛着红光的星星——火星。
“同学们,月球只是我们的实习基地,是我们的‘练兵场’。”
林拓的声音变得激昂起来:
“看到那颗红色的星球了吗?那里才是你们真正的舞台。”
他调出一张全息地图,上面显示着火星表面一座巍峨得令人窒息的巨山——奥林匹斯山(Olympus Mons)。它高达21公里,基座宽达600公里,耸立在稀薄的大气层中,仿佛是神灵为人类留下的通天塔基座。
奥林匹斯
“在月球,我们学会了如何用玄武岩纤维编织穹顶。但这还不够。”
林拓指着屏幕中那座红色的巨山,眼中闪烁着憧憬的光芒:
“在火星,你们将面临更大的挑战,但也拥有更宏大的浪漫。那里有大气,你们要像植物一样,从空气中提取碳元素,合成碳纤维;你们要用红色的氧化铁土壤,打印出红色的堡垒。”
“想象一下,奥林匹斯山。”
“终有一天,你们会去到那里。你们会利用那座太阳系最高的山峰作为天然支柱,用我们就地取材打印出的超高强度缆索,建设那里的第一座太空电梯。”
“那不再是简单的土木工程,那是连接行星与星空的桥梁。”
屏幕那头的学生们安静了,随后爆发出一阵骚动,那是一种被点燃的渴望。
林拓对着镜头,对着地球上那些年轻的同行们,做出了最后的邀请:
“不要觉得手中的图纸沉重,也不要觉得脚下的泥土卑微。”
“虽然我们现在还在月球上从零开始,但未来,你们将在奥林匹斯山脚下集合。我们将用整颗星球的尘埃为墨,以太阳系最高的山峰为笔,书写土木工程最壮丽的篇章。”
“土木学子们,月球是现在的春天,而火星,是我们在盛夏的约定!”